車道寬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車道寬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anetteSadik-Khan寫的 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 和楊永紅,劉遠才(主編)的 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車道寬度停車– 車道寬度標準 - Arewmart也說明:閒置土地交給Times停車場設計規劃,輕鬆解決困擾!- 台灣普客二四. 車道之寬度、坡度及曲線半徑應依下列規定, 一、車道之寬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中國電力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鍾易詩所指導 何昕蓓的 應用可解釋機器學習預測下游車流與兩車互動對危險駕駛之影響 (2021),提出車道寬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危險駕駛、混合車流、極端梯度提升、可解釋機器學習、多項羅吉斯迴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賴宗裕所指導 邱佑傑的 輕軌乘客轉乘公共自行車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輕軌、公共自行車、計畫行為理論、路權、結構方程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車道寬度的解答。

最後網站車道寬度中山高 - Nikus則補充:概要. 東名的3.6米理由一樣是美式的12英尺採用公制以後的道路構造令在郊區高速公路的部分分成1~4級在平原區設計速率120、100、80的車道寬原則為3.50公尺1級的車道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車道寬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

為了解決車道寬度的問題,作者JanetteSadik-Khan 這樣論述:

 ▎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讓窮人也能開車,而是讓有錢人也在搭乘大眾運輸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王啟川(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林靜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邱秉瑜(專欄作家、《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邱翊(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 眼底城事(「眼底城事」網站平臺編輯室) 康旻杰(都市改革組織[OURs]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各界

好評推薦 是否想過下列可能...... 用行人廣場取代行車道,並不單純為了生活小確幸或美觀,也許可替商家帶來生意? 市區交通壅塞,先別急著認定是馬路數量不夠。 對交通安全來說,說不定汽車車道窄一點,其實比寬一點還要理想。 行人安全島既阻礙車流,還很浪費道路空間?真的百害而無一利? 自行車只會妨礙行人走路,又令駕駛閃避不及──但若路上有「夠多」自行車道與自行車呢? 封路禁止汽車通行會扼殺地方活力、使經濟蕭條?到底是開車族,還是行人與自行車騎士能帶來商機? 臺灣歷經從農業轉型成工商社會、都市化現象發展為都會化,更從原有北、高二直轄市,增加至今天的一共六都,都市發展的進程看似一路向前。然而,都會

區塞車問題、車禍事故頻仍、人車爭道,以及市區停車一位難求等萬年沉痾,從未被真正解決。有沒有可能,癥結其實並非車道過窄或馬路過少,而是上世紀以汽車為主的都市規劃,並未跟上新時代的交通運輸模式,以及當代市民的街道使用習慣? 半世紀前《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作者珍‧雅各眼見汽車都市破壞了街道空間的生機,她曾寫道:「人行道上的各種人際接觸看似無足輕重、漫無目的、隨性自在,卻是一種從小處改變,促使城市裡的公共生活開始豐富的可能起點。」本書的真實事例發生在紐約,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

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三年,薩迪可罕推動紐約街道重新設計與交通革新,不畏複雜城市路網與老城的百年包袱,致力於堪稱全球最具挑戰的改造計畫。由作者領軍,紐約交通運輸局的新政策包括: ★設置數十座行人廣場供駐足或小坐;行人能為街邊商家帶來生意,還路於行人可為城市注入生氣,讓道路不再只為呼嘯而過的機動車服務。 ★將百年壅塞的百老匯時代廣場周邊封路,改作徒步區;結果未發生媒體預言的「塞車末日」,交通運輸局首創以萬輛計程車GPS數據評測該區平均車速,結果比封路前提高7%。 ★推動公共自行車系統;大量自行車騎士成為街道的新

視覺焦點,汽車駕駛自動減速,易肇事路段因自行車道事故不增反減。 ★將路邊停車格朝行車道方向外推,在人行道與停車格間設置自行車道;使用最低施工成本與現有道路元素,讓路邊停放車輛作為自行車與汽車車流間的屏障。 ★利用含一半舊瀝青的環保瀝青鋪設馬路,降低運送廢瀝青至掩埋場的碳足跡,也避免負載過重而輾壞路面,更經濟地翻新與養護基礎設施。 改造後的紐約不但交通事故減少、自行車騎乘量倍數成長,塞車也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新一代街道,讓城市更環保、移動更便利,人與街道的關係也更緊密,男女老幼、攜家帶眷的紐約客現在更樂意漫步街頭、擁抱城市。人潮活絡商機,多處房地產在街道改造後旋即增值。六年建設成效

之佳,甚至令彭博繼任者一旦提出再將馬路還給機動車,立刻遭大力反彈。紐約用史上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擺脫交通惡夢,創造出環境與機能倶佳的都會,及對行人更友善的交通模式,值得世界各地借鏡。 |專業人士推薦 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了一些希望——透過薩迪可罕鉅細靡遺的精彩描述,讓我體認到,或許(臺南)這座古老、卻充滿生命力的城市,也有可能和它曾經的姐妹,新阿姆斯特丹(即紐約市曼哈頓)一樣脫胎換骨,成為深受行人與自行車騎士喜愛的美好城市。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城市的道路設計思維,以「車」優先而忽略了「人」。其實道路是由政府掌控的公有空間,當然可以改造,只是該如何做才能不惹民怨?本

書中的紐約時代廣場改造是個經典案例,先試行六個月,一開始的宣傳就定調為拓展行人活動空間與增加汽車綠燈時間的雙贏政策,事後數據也證明的確如此,最終市府宣布改造永久生效。臺灣的公部門,真應採納本書作者所言:與其等社會達成共識才改造街道,不如先以小型、臨時的實驗計畫取得民眾認同。 ──邱秉瑜,專欄作家、《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作者 如果以「街道」或「道路」概括慢或快、生活或運輸、文化的或工程的兩組相對概念,《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這本書的核心便是關於紐約城市改造中如何將道路(Road)變身為街道(Street)的城市革命。 珍妮特.薩迪可罕避開先破壞再建設的傳統規劃思維,採取類藝術策展精神的城市街道

改造,以創意行動、理性辯證、和科學分析進行全美人口密度最高城市的柔性革命,一個重返以人為本的城市新精神。 珍妮特.薩迪可罕在一個傳奇的城市中,創造了一個當代神話,無疑地這也將是二十一世紀城市設計史的新典範 ! ──林靜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城市街道究竟應該屬於車子與駕駛車子的人,還是不同種族、年齡、使用不同交通載具的市民?如果你也關心公共空間、關心誰擁有改變公共空間權利,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本書走出紀錄片「紐約大國民」裡地表最強歐巴桑珍.雅各與摩西斯在城市街道的對決,揭示偉大城市無可取代的價值,是每個市民都能享有友善的公共空間以及改變自己城市的

機會。 ──「眼底城事」網站平臺編輯室 本書企圖繼承這段半世紀以前為紐約街道空間與都市生活奠定思想傳統的辯論,將當代以自行車與行人的交通空間為設計核心的實質空間規劃,進一步定義為21世紀新的街道空間戰爭。因此,在書中我們會讀到的不只是交通規劃設計的技術細節(比方說汽車道寬度與行車安全的理論值爭議,或者公車道、自行車道與停車空間的佈局變化),還有更多在探討當代城市街道空間的設計範型,追問其目標應該要促成市民什麼樣的「移動」、「停佇」乃至於「互動」經驗。由此,本書延伸出了更多元的討論面向,在自行車道的案例之外,也將許多具有藝術介入精神的暫時性/實驗性街景(streetscape)再造行動納入了討

論,例如2010年在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Cool Water, Hot Island設計。做為一本帶著倡議性質的書,本書為行人、自行車騎士、路面公共運輸(a.k.a.公車)使用者乃至於街道商販搭起了一個結盟的舞臺,提倡一種複合性思考街道空間的可能性。 ──林佳禾,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碩士 |海外推薦 「珍妮特.薩迪可罕就像是羅伯特.摩希斯和珍.雅各這兩人不可能會有的結晶:她是一位矢志改造紐約街道的都市願景家,始終將鄰里社區的健全性與居民安全掛在心上。如果你在乎城市的未來,就來讀《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吧。」 ──前紐約市長/麥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 「

這本書是一篇都市史詩,就跟珍妮特.薩迪可罕在紐約市的版圖上所進行的各種改革一樣膽識十足。對城市來說,她是一位超級英雄,她啟發了我們,讓我們知道以人為本的街道建設並非不可能,它只是在等待有膽識的人起而行。」 ──都市規畫師、建築師、作家/珍.蓋爾(Jan Gehl) 「城市是創新、創意、與意外驚豔的薈萃之地,在珍妮特的幫忙下,我們的城市──紐約市突然之間被打造得更安全、更宜居、更能獲利,但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她是如何以快速又省錢的方式辦到的。這是其它城市可以學習的地方,再把它運用在醫療、教育、和藝術等問題的改革上。這樣一來,這就不只是一本關於交通運輸的書了。」 ──音樂人、藝術家/大衛.拜恩(

David Byrne) 「要創造出安全又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光有願景還不夠。你也必須是個鼓吹者、溝通者、行動家,最重要的是,一位街頭戰的鬥士。珍妮特就是這樣的人。對各地的市民和他們的民選領袖來說,這本書證明了什麼叫作可能。」 ──前哥倫比亞波哥大市長/恩里克.佩納羅薩(Enrique Peñalosa) 「(一位)自行車願景家。」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法蘭克.布魯尼(Frank Bruni) 「薩迪可罕的成就也算是與珍.雅各和羅伯特.摩希斯並駕齊驅了。」 ──《紐約》雜誌(New York) 「如果(羅伯特)摩希斯能有(薩迪可罕的)柔軟身段,

或許就能建造一座橫跨大西洋的橋了。」 ——《君子》雜誌(Esquire) 「(薩迪可罕是)一位解決得了大塞車的願景家。」 ──《Slate》雜誌(Slate)

車道寬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防曬工作做好,變身蒙面俠,你準備好與 #侯Sir 一起出發了嗎?

#新北汐止 #基隆河自行車道 南北串聯,除了往北銜接 #基隆 之外,現在往台北方向也能直通 #南港。日前侯Sir騎上 #自行車,沿著河堤視察河濱步道環境,雖然太陽曬得汗流浹背,但能邊運動邊欣賞沿岸美景,非常值得。

基隆河左岸是個 #攻擊岸,加上一旁有 #台5線,橋樑結構無法附掛,在新北水漾水利局努力之下,使用 #石籠 的方式達到堤防厚培的工作,讓整個高度提升到8至9公尺,自行車道寬度也可達3公尺。

以往的 #北三橋 堤防淨高不足,人若要通過只能用爬的,現在把橋下的土挖掉,淨高也下降了兩米半,已經可以騎車經過了。大家也可以在那稍作休息,遮遮陽,非常涼爽。

今年新北河濱自行車道路網預計將達到207.8公里,新闢的基隆河自行車道汐止至南港段對於雙北自行車道網串聯具有重大意義。還有需要克服的問題,市府團隊繼續努力,打造最友善的騎乘環境,讓大家都喜歡來新北騎車,欣賞我們的好山好水好風景。

#新北任我行 #新北大工程 #安居樂業 #侯友宜

應用可解釋機器學習預測下游車流與兩車互動對危險駕駛之影響

為了解決車道寬度的問題,作者何昕蓓 這樣論述:

臺灣市區道路的混合車流包含汽車、大型車、機車,每位駕駛會透過行為的改變以達心中的目標駕駛狀態。然而有些狀態的改變會造成該路段車流不穩定,進而發生危險駕駛。近年許多研究以交通衝突作為替代性的安全指標,而危險的駕駛行為可能導致交通衝突,然而目前相關分析方法可能存在黑箱或是無法清楚呈現出複雜的駕駛行為,故尚未能清楚了解混合車流駕駛的決策,因此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更細緻的分析。本研究使用雷達偵測技術所蒐集到的市區道路車流資料,該資料源自於《市區道路車道配置及車道寬度調查研究與實作案》(吳昆峯,2020) 計畫中所蒐集的資料,針對新竹選定的市區道路路段蒐集車流資料。為準確了解危險駕駛行為的與車流狀態

之關係,本研究利用可解釋機器學習作分析工具,以更彈性且精準的角度探索大數據的資料,建立出完整的混合車流與危險行為間之分析架構以及預測模型。另一研究目的則聚焦於研究場域經歷車道佈設改變後,兩車道與三車道之市區道路對車流與危險駕駛行為之影響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當下游當量密度低時,駕駛認為該狀況不至擁擠時,有較多樣的駕駛可能會以不同的理想速度行駛,但太過自由的道路環境下,可能使駕駛警覺性下降。然而藉由車道寬度的縮減以及車道劃分明確時,駕駛警覺性提升,危險鑽車發生可能行減小,但行為間存在移轉的可能。除解析危險駕駛行為,本研究所建立之預測模型進一步可擴展至車聯網之即時警示應用。

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

為了解決車道寬度的問題,作者楊永紅,劉遠才(主編) 這樣論述:

《全國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實用型規劃教材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以現行道路工程技術標準和規範為依據,系統地介紹了道路路線勘測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針對每個章節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示例予以重點闡述。   全書共11章,包括緒論、汽車行駛特性、平面設計、縱斷面設計、線形設計、橫斷面設計、總體設計與選線、定線、道路平面交叉設計、道路立體交叉設計、道路排水設計等內容。 《全國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實用型規劃教材道路勘測設計(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方向)、交通工程、城市規劃、測繪、採礦工程等專業的本科和專科教材,也可供從事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施工和管理等的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交通運輸系統及道路運輸 1 1.2 道路現狀與發展規劃 3 1.3 道路的分級及技術標準 7 1.4 公路工程基本建設程式 11 1.5 道路勘測設計的依據 13 1.6 本課程的內容 26 複習思考題 27 第2章 汽車行駛特性 28 2.1 概述 28 2.2 汽車行駛的條件 29 2.3 汽車的動力特性 33 2.4 汽車行駛穩定性 38 2.5 汽車的制動性 42 複習思考題 43 第3章 平面設計 44 3.1 概述 44 3.2 直線 46 3.3 圓曲線 48 3.4 緩和曲線 53 3.5 道路平面設計成果 59

3.6 案例分析 62 複習思考題 68 第4章 縱斷面設計 69 4.1 概述 69 4.2 縱坡設計 70 4.3 豎曲線 78 4.4 爬坡車道與避險車道 82 4.5 縱斷面設計方法及縱斷面圖 87 複習思考題 91 第5章 線形設計 92 5.1 概述 92 5.2 平面線形設計 92 5.3 縱斷面線形設計 98 5.4 平縱線形組合設計 102 5.5 線形一致性檢驗與評價 108 5.6 案例分析 114 複習思考題 117 第6章 橫斷面設計 119 6.1 道路橫斷面組成 119 6.2 車道寬度 126 6.3 路肩、分隔帶與人行道 134 6.4 路拱及超高 1

40 6.5 行車視距及其保證 150 6.6 路基橫斷面設計及計算 156 6.7 路基土石方計算及調配 160 6.8 橫斷面設計成果 164 複習思考題 167 第7章 總體設計與選線 168 7.1 概述 168 7.2 路線方案選擇 171 7.3 平原區選線 178 7.4 山嶺區選線 181 7.5 丘陵區選線 198 7.6 特殊地區和不良地區選線簡介 201 7.7 案例分析 208 複習思考題 211 第8章 定線 213 8.1 紙上定線 213 8.2 直接定線 228 8.3 案例分析 234 複習思考題 243 第9章 道路平面交叉設計 244 9.1 概述

244 9.2 交叉口的交通組織設計 253 9.3 交叉口視距與緣石半徑 258 9.4 交叉口平面設計 263 9.5 交叉口立面設計 270 9.6 環形交叉口 281 複習思考題 286 第10章 道路立體交叉設計 287 10.1 概述 287 10.2 立體交叉的類型及特點 289 10.3 立體交叉的佈置與形式選擇 294 10.4 匝道設計 297 10.5 匝道端部設計 307 10.6 案例分析 313 複習思考題 324 第11章 道路排水設計 325 11.1 概述 325 11.2 公路排水設計 326 11.3 城市道路排水設計 336 11.4 設計流量及水力

計算 344 11.5 雨水管道設計 349 複習思考題 355 參考文獻 356 本書是為適應教學改革後專業課時大量壓縮,以及普通高等院校擴招後,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主要是面向生產一線人才的實用型需求而編寫的。全書以現行道路工程技術標準和規範為依據,結合2010年4月第1版在教學中師生提出的回饋意見,為便於學生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第1版教材內容做了較大的修改,重點突出了技術的應用,適當減少理論分析內容,並通過示例及案例分析對每個章節的重點、難點問題予以重點闡述。本版圖書刪掉了第1版的道路勘測設計新技術,並根據教學順序把章節位置進行了調整。   本書由

華南理工大學楊永紅博士、西南林業大學劉遠才教授擔任主編,內蒙古科技大學游潤衛副教授擔任副主編,華南理工大學符鋅砂教授主審。全書共11章,其中:西南林業大學郭春麗、劉遠才編寫第1、2、10章;華南理工大學楊永紅編寫第3、4、5、7章;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董曉進編寫第6章;內蒙古科技大學游潤衛編寫第8、9、11章。本書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與校核工作由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苑苗苗和內蒙古科技大學張玥承擔。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有關標準、規範、設計手冊、教材和論著,在此謹向有關編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輕軌乘客轉乘公共自行車行為意向影響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車道寬度的問題,作者邱佑傑 這樣論述:

  輕軌運輸已成為我國都市軌道交通的一環,與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共同作為服務旅運需求的綠色運具。基於生活經驗與旅運統計資料,本研究注意到當前「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的使用情形尚不熱絡,此情形與研究範圍的公共自行車使用量、淡海輕軌運輸人次變化(皆逐年成長)不甚相符。由於公共自行車租賃站設置區位與輕軌車站服務半徑重疊高,且未有與自行車道設施、轉乘環境的整體性計畫,以致輕軌車站沿線的自行車環境仍有不少課題,缺乏吸引「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的誘因。於此,本研究欲透過探討導致「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使用情形不熱絡的自行車環境因素,瞭解自行車環境與「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行為意向之間的關聯,以及各個影響因

素的影響程度。  透過文獻回顧,本研究歸納出「安全性、舒適性、自行車設施使用便利性、轉乘便利性、公共自行車租賃站設置區位」五項可能影響「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行為意向的因素(潛在變數),並於五項因素之下羅列數項指標項目(觀察變數)。為確認這些指標項目涉及的課題存在於研究範圍,本研究以直接觀察法對研究範圍的自行車環境提出課題,將研究範圍的課題對應指標項目,作為設計問卷題目之依據。除確認指標項目外,這些課題是為本研究提出轉乘意願策略與改善建議的改善項目。而後,基於計畫行為理論的基礎架構,建立「自行車環境影響輕軌乘客轉乘公共自行車行為之結構模型」,並設計對應之問卷。  本研究於2022年3月1日至1

5日以現場發放與網路社群推送問卷,有效問卷共計214份。而後使用結構方程模式為分析工具,分為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模型分析兩階段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證實(1)自行車環境被「安全性、舒適性、自行車設施使用便利性、轉乘便利性與公共自行車租賃站設置區位」五項因素反映;(2)自行車環境影響個人的「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意向;(3)行為意向會影響個人作出是否進行「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行為的決定。安全性與舒適性兩項因素的影響較大,且安全性會直接影響轉乘行為。於此,本研究分別對五項因素擬定轉乘意願增進策略,在策略框架之下,對12項指標項目涉及的課題提出改善建議:(1)短、長期的自行車道沿線設施、轉乘環境改善;

(2)自行車道線型改善與自行車道網延伸;(3)以區域尺度規劃,制定分期分區之「公共自行車租賃站設置計畫」。並基於改善建議提出規範、活用、環境、觀念四面向的配套措施,以提升改善建議的可行性。透過以上策略與建議,以期有助於提升「輕軌-公共自行車轉乘」之綠色運輸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