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成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酸雨成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唐維軒寫的 三分鐘微地理:必懂的地理課99問 和米村傳治郎的 科學真有趣!孩子最想知道的科學疑問20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酸雨也說明:當一些氣體污染物,如二氧化氮(NO2)或二氧化硫(SO2),與空氣中的水分給合,然後和雨水一同降落,可使雨水的酸鹼度低於5.6,便會形成酸雨。 (註︰酸鹼度由 1 至14,其中 7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雅書堂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 張簡水紋所指導 施伯翰的 重金屬污染土壤製磚之可行性 (2020),提出酸雨成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重金屬污染土製磚、序列萃取、固定率、風險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陳宏瑜所指導 許玲斐的 都會型和沿岸型城市溼沉降特徵與相關參數分析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區域性酸沉降、離子組成、污染物、非海鹽離子、相關係數、影響因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酸雨成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酸雨的形成及分类 - 新华网則補充:酸雨 ,即酸性的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和空中水汽相结合,形成的降雨叫做酸雨。酸雨不只以雨的形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酸雨成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分鐘微地理:必懂的地理課99問

為了解決酸雨成因的問題,作者唐維軒 這樣論述:

他鼓起勇氣問:「您說我還可以訪問哪裡?」 地理學家回答:「地球。」 ──《小王子》     ∥史前病毒大覺醒?:溫室效應與人類存亡危機     美國科學家曾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研究人員又在格陵蘭冰層中發現了TOMV病毒,且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如此可合理推斷,如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痺和天花等,它們的病毒可能都藏在冰塊深處,而現在人類對這些原始的病毒仍然缺乏抵抗能力。     一旦全球氣溫上升,冰層融化,這些埋藏千年的殭屍病毒復活,是否就是人類的滅亡之日?      ∥就是這個光:地震前後會出現的神秘「地震光」     地震光為地震前後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有白色、紅色、粉紅色、橙紅色、

綠色和藍色等顏色,形狀有閃電狀、朦朧彌漫狀、條帶狀、柱狀、信號彈狀、散射狀和火球狀等。     有人認為地震光是一種發光現象,由地震時岩塊相對運動發生摩擦而產生;也有學者表示,是由於地震時地下水受到擠壓,便通過許多毛細管般的岩石孔隙向上移動,產生流動電位。     還有一種「壓電效應」理論指出,如果岩層中石英晶體的總長度相當於地震波波長、地震壓強足夠大時,就能夠引起閃電般的低空放電現象!     ∥海水不藍:紅海?黑海?竟然還有白海!     除了陽光的散射以外,海洋當中的懸浮物質、海水深度、雲層等因素也會影響海水的顏色。   紅海位於亞非交界,水溫很高,生長有一種水藻,水藻大量死亡後為紅褐色

,海水也被染成了紅色。   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地處高緯度,常年冰雪覆蓋,加上有機物含量比較少,所以使海水呈現出一片白色。       多瑙河、頓河、聶伯河等河水流入黑海,所以它的表層密度很小,深層由於受到高鹽度地中海海水密度很大;而下層的黑海海水長時間處於缺氧環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以及各種動物屍骸下沉到深處,海水才會在大量濁水的影響下逐漸變黑!     ★讓本書開展一場壯麗的地理巡禮,帶領你橫越沙漠、冒險冰原、攀越高峰!      本書將各種「相關連結」、「新知博覽」、「點擊謎團」配在每個小節之後,使內文顯得更加豐滿活潑,彷彿一條光滑的弧線,將昨天、今天與明天連接,帶領讀者享受一場最豐

盈的地理巡禮。

重金屬污染土壤製磚之可行性

為了解決酸雨成因的問題,作者施伯翰 這樣論述:

近年來土壤的重金屬污染日愈嚴重,加上重金屬無法被環境分解及降解,需要以土壤整治的方式進行改善,但由於現有的重金屬污染土壤整治技術操作成本高、速度慢或是效率有限,為保護環境及資源存量,加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擬以重金屬污染土壤離場,進行資源再利用製磚製程,本研究分析重金屬污染土壤、摻配過後的土坯及再利用製成之紅磚,觀察重金屬的釋放、含量及化學型態,評估其對環境及人體的風險,通過燒結使污染土製成之磚塊中的重金屬大幅降低,固定率在75%以上,鉻、銅、鎳、鉛和鋅的型態轉為較穩定的殘留態,因此在酸雨模擬試驗及生物可利用度試驗之釋出率約為 0.01-0.98%及 0.63-25.2%,而鎘之型態轉為較不穩定

的交換態,因此於酸雨模擬試驗釋出率及生物可利用度試驗之釋出率約為 32.7-60.2%及 89.0-94.1%,綜合上述結果經過潛在生態風險指數、平均有效濃度商及環境風險率等三項風險評估的結果表明重金屬污染土製磚風險相較低,顯示出重金屬製磚的可行性,但由於鎘的燒結特徵,需多加注意或避免使用含鎘污染土製磚。

科學真有趣!孩子最想知道的科學疑問200+

為了解決酸雨成因的問題,作者米村傳治郎 這樣論述:

分成「生物」、「人體」、「地球.宇宙」、「日常生活」四大領域 列舉並解答孩子們生活上的科學疑問!     日本最受歡迎的科學製作人「米村傳治郎」老師,   帶領孩子從有趣的體驗中學習知識!     ●從孩子身邊的事物衍生出的「為什麼」   魚會睡覺嗎?葉子為什麼是綠色的?   為什麼要吃蔬菜?電池裡有電嗎?流星是什麼?   蒐集與孩子生活相近的疑問,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解答,   讓孩子一步一步認識世界與自己的身體!     ●透過實驗、實作獲得答案   本書設計多樣實驗與遊戲,讓孩子從做中學習,   透過親手製作、遊玩、觀察,   在獲得樂趣的同時學習新知識!     ●日本知名科學製作人監

修,輕鬆愉快學習   本書由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熱心推廣科學樂趣的名製作人,   「米村傳治郎」老師監修。   精心設計如空氣砲、造雲、紙迴力鏢等實驗,   讓科學不再艱澀難懂,而是新奇有趣的體驗!

都會型和沿岸型城市溼沉降特徵與相關參數分析之研究

為了解決酸雨成因的問題,作者許玲斐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氣污染物溼沉降的化學特性及形成原因,經由數值統計、時序比對及相關性解析,同時,加入氣象條件和地理特性,對比溼沉降在都會型和沿岸型城市的差異。本研究數值摘錄自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103年度新北市空氣品質監測計畫中雨水監測資料,期間自2014年11月到2015年10月,共計12個月,以新北市的2處監測站,板橋站和萬里站為對象,分別代表都會型和沿岸型城市,對183次降水進行雨水水質檢測和分析,利用測得的pH值及其主要離子組成特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區雖有城市型態差異,但是雨水酸化情況同等嚴重,都會型和沿岸型城市的pH平均值分為4.6及4.7,發生酸雨頻率則各別達到85.1%和7

1.7%,皆屬重度酸雨區,間接反映出研究期間兩區域的空氣品質皆不佳。同時,酸性沉降存在季節性變化,主要與污染排放源、地形和氣象條件有關,冬季最為最嚴重,歸因於降雨量低和盛行東北季風,鋒面過境時夾帶來自大陸的污染物入境,特別是萬里站位於迎風面,雨水酸化更加嚴重;夏季時期則以西南季風為主及偶發的颱風事件,空氣質量來自較為乾淨的區域。本研究降雨中氫離子(H+)濃度隨強雨或降水量增加而減少,出現強酸度降雨(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