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畫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耿畫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 和薛保瑕的 現象解讀:2015薛保瑕抽象藝術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悠久品牌與藏家間,分享嶄新論述的方式是?耿畫廊開啟 ...也說明:台北耿畫廊(Tina Keng Galler),在2021年開始不久,便宣布將開啟畫廊嶄新三樓貴賓空間,並呈獻全新企劃「Tina Keng Gallery: Masters」系列單元。 在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 和赤粒藝術所出版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多媒體設計系數位內容創意產業碩士班 廖敦如所指導 鄭琂的 以社區文化為主題之策展歷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林子社區為例 (2021),提出耿畫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文化、策展歷程、林子社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王啟祥、顏上晴所指導 管書賢的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文化實驗室、觀眾研究、參觀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耿畫廊的解答。

最後網站Exhibitions則補充:... 耿畫廊工作近數年時光,同時,他在私下的個人生活中仍持續... 繼續. Forthcoming. 摺紙周育正個展. 摺紙. 周育正個展 7 October 2023 - 27 January 2024 TKG+ 展期7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耿畫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

為了解決耿畫廊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展覽專刊將作品收錄的部分以六種不同層面,分門別類的透過不同角度或身分去闡述網路媒介與我們的關係,分別是「礦物、雲端、傳說、用戶」、「翻閱雲端」、「角色扮演的遊戲」、「使用者的日常」、「我們的通訊協定」及「一個他X的烏雲」。另外收錄一篇展覽專文,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檔案中心助理研究員楊成瀚所筆,透析科技網路演變下與個體相互產生的連結,並以由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所共構的「網物空間」(Cyber-Physical Space)面向探所五種不同離線瀏覽研究的主要範式。   「離線瀏覽」並非著重在網際網路於上線(on-line)與離線(o

ff-line)的功能性詮釋,更非二論式的要我們決定離開或留下,它所試圖探討的是,當我們在使用由網際網路所搭建起的平台時,如何在我們身兼生產者∕使用者∕消費者的用戶身份下,思考個體生產與網絡的結構關係,並將網絡社會中的技術工具觀轉換成一種媒介觀,以資訊的逆向生產來參透數據,進而影響演算的物質性基礎。這當中的關鍵是,網絡化技術並非單向地由社會所決定,更多是藉由其中用戶的參與所形構成的網絡世界觀,而如何了解這股技術的力量,不被這力量所挾持,正是離線瀏覽所思考的策略。  

耿畫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的隱藏維度,揭示人們如何參與──或如何在無意識間役使於既有的領域/價值定位系統,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各式社會機制下,人類為自身劃下的各種領域界線(boundary)。
   
在試圖以思辨跨越那莫可辨識的「事件與其邊界」之時,齊簡曾引述當代知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提問何以定義「真實」的有趣比喻:「圓弧形的魚缸讓金魚看到扭曲的真實。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擁有未受扭曲的真實圖像?人類是否也如同住在一個巨大的金魚缸裡面般,透過一面巨大的透鏡而得到扭曲的視野?金魚對真實圖像的理解與我們不同,然而我們真能確定牠們的世界觀比較不真實嗎?」[1]
   
面對無法觸及的「真實」,人們僅能依循群體生活所規範的「測量值」(measuredvalue),標定出自我的認知邊際──人們更進一步將之拓展為社會中更加堅實的框架與價值判準。為了輪廓人類為自身圈圍的框架,齊簡透過物件、繪畫及法律文件的組構,將「落地之處」導演成一組劇場式的微縮社會模型;置身這場遊戲/實驗的觀者,倏忽意識到原先慣有的視界存在著嶄新想像可能,開始進入領域(territory)意涵的重新探索。
   
展覽的起始,齊簡便以玩具積木推疊成一堵迷你方牆,失能的阻隔將豎立於旁的小旗具現化為權力疆域的戲謔宣告,預示著展間內領域概念(discipline)的動態擴展。不遠處,地面上劃分展場/非展場邊界的作品《黃線》角色扮演般地化身交通標線,於逼人俯首同時導引/制約觀者「合乎規矩」的觀看行進。而前後連結著資本遊戲寓言《大地主》(又稱大富翁)、將畫廊位址公告地價與畫作自身價值對位演算的《這裏》,更將政治地理學的領域概念橫向展延至社會機制演化出的對位定價,透顯種種權屬關係。
   
接續著《大魚缸:支搭帳篷》,與展牆同色的深藍背景,模糊了繪畫的觀看邊際;畫面中心描繪的金魚以符旨導出魚缸的意象集合,與置放地上的金箔石塊共同折射出一個多主體關係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遙相呼應散發著柔光的博物館圍欄《背景》——不禁讓人沉思,藝術權柄(power)所引導出的觀看視界,究竟在圈圍出的領域內緣,抑或是那熠熠生輝的邊界自身?
   
在此「落地之處」,觀者彷彿行走在齊簡解構出的條條領域及地界的標線上——同時望向各式定義的兩極;劃分域內/境外、有效/失能、規矩/失序的地界,於辯證與提問間被踩踏地愈發模糊。也許人們所能擁有的「真實」,最終僅是自身所劃下的這道「邊界」(boundary),以及那「是」與「不是」同時存有的疊加型態。在提問「何處落地?」之時,人們是否也同時看見一種觀看與定義的踰越可能?
                 
   
藝術家粉絲頁: CHI Chien 齊簡
  
策展單位: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展期:2020.08.01~2020.09.12
時間:週二~週六,11:00 ~ 19:00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電話:02-2659-0798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以社區文化為主題之策展歷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林子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耿畫廊的問題,作者鄭琂 這樣論述:

地方文化是社區總體營造的標的,發現地方固有的文化資源,凝聚共識,營造成 為地方的文化特色,作為社區活化的基礎。現今台灣地方面臨著很大的危機是很多的 文化如果再不去認識、傳承,就會被同化或默默地消失,研究者開始思考著要用什麼 方式去保留重要的文化。而展覽已經成為一般大眾普遍欣賞藝術的一種方式,策展人 賦予展覽的觀點,要能貼近生活、理解當下文化,但如何讓ㄧ個展覽能與地方的文化 相互扣合烘托,以達到展覽與社區文化的永續性,策展前的構想及策劃就非常地重要 了。因此,本研究針對台灣本土社區文化以策劃展覽的方式,進而傳遞社區文化與文 物之美,利用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並總結研究成果,應用於本研究展覽歷程中

,本 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社區文化的策展歷程,並應用於本研究中。二、為地方社區 策劃一場《雲林縣斗南鎮林子社區文化》展覽。共為期一年的研究策展時間,並在 2021年九月初於雲林縣他里霧生活美學館舉辦展覽,而研究結論為:一、本研究利用 文獻歸納出「前期」、「中期」與「後期」三個展覽階段中的十三個要點,並應用於本 展覽《福杍》的策展標準流程中。;二、本展覽《福杍》以雲林縣斗南鎮林子社區的 文化、文物為主軸,蒐集存在於社區的文化特色,並整理規劃出五個不同文化特色的 展區,包含:「杍的百福牆」、「杍的綠色營造」、「杍的手工藝品」、「杍的木藝雕刻品」 與「杍的烏紅帽唱班」。總結以上論述,以希望為地方辦

一場好的展覽,使地方的社區 文化被看到、被傳承與被感動,也期望依據本研究的結論可以使未來策展人有更多啟 發與參考,並對台灣地方文化能有更深入的探討,讓地方文化發展紮根於社區,以及 推動活化地方社區。

現象解讀:2015薛保瑕抽象藝術展

為了解決耿畫廊的問題,作者薛保瑕 這樣論述:

  「現象解讀:2015薛保瑕抽象藝術展」是薛保瑕自身對抽象藝術辯證的美學進程,每一件完成的作品,彼此之間都有著連動的關係。也許,這就是她所說的自知與自明(面對抽象藝術歷史與知識性)再思之所在;也是無可迴避在感性與理性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現象解讀。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耿畫廊的問題,作者管書賢 這樣論述: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建構文化實驗生態系的政策目標,作為一個新的當代藝文發展場域與跨域機構,「文化實驗室」模式於國際上屬於對文化與藝術發展的新嘗試,不過關於其定位角色、觀眾參觀經驗等相關研究仍相當稀少。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19位參觀觀眾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第一手資料的蒐集,探討觀眾的實際參觀經驗,從觀眾經驗角度探討其角色定位與特性之適切性與未來發展,並輔以文獻探討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分別從國內其他主要的當代藝文空間類型,以及國內藝文機關與政策發展歷程所產生的影響,與目前現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試圖比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觀眾參觀經驗以及其角色

定位與功能。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觀眾參觀動機包含觀光娛樂、對展演主題感興趣、對當代藝術感興趣、親子休閒、散步放鬆、定期參觀與路過無目,其中以觀光娛樂為動機之受訪者為最多。參觀感受與看法以空間與展演兩面向為主,且兩者會互相影響並因應觀眾的背景經驗而產生不同的參觀經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角色特性與功能適切,並匯聚了當代藝文空間的多項功能,但觀眾對於文化實驗室類型的空間模式仍多半以當代藝術之層面來觀看,並不太能認知其在科學、科技等多層面上的實驗創新。建議館方在強化自身文化實驗性展演的同時,能做出與國內其他當代藝文空間不同的特色與功能,教育民眾文化實驗的特殊與重要性,並在空間設施上能更加強對參觀舒適度與

動線規劃等方面的規劃。也期望後續透過瞭解經營者與藝術家等不同面向的立場看法,進行更近一步的研究,有助於國內文化實驗室空間類型的發展參考。